学院概况 Profile

学院概况

您的位置: 首页>学院概况

资源环境学院介绍

一、学院简介

资源环境学院组建于2003年,学院设有地理科学(师范类)、环境工程、地理信息科学、生态学4个本科专业,另设环境工程(中外合作办学)班。其中,地理科学(师范类)、环境工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学生共1457人,其中本科生867人,研究生(含留学生)590人。

学院办学条件优良。拥有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学科教学(地理)、农业(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资源与环境(环境工程、测绘工程)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省级研究生工作站3个,校级研究生工作站8个;“生态安全与区域绿色发展”获批 “十四五”湖北省优势学科(群)。拥有2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湖北丹江口站(湿地)、湖北恩施站(森林))、2个农家科技小院(湖北鄂州虾蟹科技小院、湖北江陵水稻科技小院)和农业部农业遥感应用中心武汉分中心、区域开发与环境响应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湖北省农业遥感应用中心4个省级科研平台;环境工程、地理学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工程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和省级环境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6门,是湖北省资源环境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年龄、职称、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92人,博士后12人,其中教授(正高级)20人,副教授(副高级)36人,专任教师博士化率高达97%,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教师占50%以上。有博士生导师17人,硕士生导师60人;入选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22余次。

学院科研实力突出。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惠民计划、国家基础研究等重大科技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项,科研总经费连续3年位列学校第二,人均科研经费连续多年名列学校第一。先后与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德国、挪威、芬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关系,为学院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学院育人成效明显。学院秉承 “明德、静心、笃行”的院训精神,坚持OBE教育理念,坚持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先后实施“综合导师制”、“DIY创新实验”等一系列创新实践举措,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近5年来,获批多项全国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荣获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等国家级、省级表彰百余项。学院培养的学生专业素养好、科创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2012年起,学院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联合开展环境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近年来,学院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学生考研升学率位居学校前列。未来,学院将继续发挥优势,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用心用情育才,办好让社会满意、家长放心的教育。

二、专业介绍

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本科,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立足湖北,服务华中地区,辐射全国, 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 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系统的地理科学知识体系以及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具有终身学习与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 胜任中学地理教育的骨干教师。毕业生能够在基础教育部门从事地理教学、研究及相关工作,毕业即能成为专业扎实的中学地理教师,五年左右成长为骨干中学地理教师,并向卓越地理教师方向发展。毕业生可以胜任中学地理教师,也可以考取地理学类相关学科的研究生,从事国土资源、生态环保、气象水文、农田水利、农业林业等政府与事业单位的业务管理工作和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主要课程: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水文水资源学、土壤学、植物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图学、教育学基础、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地理教学技能训练、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地理学综合野外实践、教育实习等课程。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地理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备运用传统方法和现代技术进行地理数据获取、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具备运用遥感、卫星定位导航、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和方法解决地学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索精神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持续学习能力,能在科研院校、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领域从事地理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资源调查与管理、环境保护、灾害监测与管理、城乡规划等与地理信息科学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管理的交叉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概论、空间数据采集与管理、空间数据库原理与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应用、遥感图像处理、激光雷达原理及应用、GIS开发应用、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无人机空间数据处理、空间分析、空间信息可视化、GIS工程设计与应用、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等。

生态学专业本科,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结合当代生态学学科发展需求,立足湖北、面向全国,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技能,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高的科学与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能在生态环境及相关领域从事生态修复、生态规划和设计、管理、教育和科研等方面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生理生态学、种群与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及景观生态学、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土壤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毒理学、污染与恢复生态学、生态统计学、3S技术应用、全球变化与生态文明、城市生态学、生态工程学、生物化学等。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环境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立足湖北、面向全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具有扎实的环境工程基础知识理论,了解环境工程技术国际前沿及环保产业政策,系统掌握水、大气、噪声、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具备创新意识、团队协作、沟通交流和持续学习能力,毕业后能在生态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监测与评价、规划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工程力学、工程制图、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治理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与规划、清洁生产等。

环境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班,本科,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学制四年,学费4万/年)

培养目标:环境工程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湖北、面向全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环境工程基础知识理论,了解环境工程技术国际前沿及环保产业政策,系统掌握水、大气、噪声、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具备创新意识、团队协作、沟通交流和持续学习能力,毕业后能在生态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监测与评价、规划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包括工程力学、工程制图、环境工程原理、给排水管道工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课程。


(2025年04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