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认证文件
当前位置: > 首页 > 认证文件 正文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

2023年10月04日 17:35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

(第二级)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是国家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和学生发展”8方面(一级指标)对中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包括二级指标 38 个。专业建设和认证考查,应依据“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质量改进”理念,按照“说、做、证”的一致性要求,综合评判各项指标达成情况。现从内涵解读、考查要点、佐证材料三方面对标准进行解读。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部分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和核心,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对其余各部分起到引领作用。本部分测评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二是专业培养目标内涵界定的科学性;三是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合理评价和修订情况。具体包括目标定位、目标内涵和目标评价 3 个二级指标。
1.1[ 目标定位 ]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 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  内涵解读
    目标定位是专业办学的起点,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准绳。目标定位要说明专业为什么区域、什么类型的学校、培养什么层次、什么类型的教师,即明确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领域为服务面向,系统设计立足中学教育、符合国家、地区中学教育改革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的专业服务面向与人才定位。专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据国家和地方的中学教育发展需求与相关政策,培养目标定位应对接学校的办学定位,符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并开展充分的调查研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能够体现国际中学教师培养的新趋势,体现与本专业相关中学学科教育发展的新动向,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
⚫  考查要点
    1.专业能够深入学习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准确把握国家、地区中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把握毕业生服务区域的中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把握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和改革要求;把握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规划,融入本专业目标定位中。
    2.专业制订、修改培养目标定位有严格的调研、论证制度,能够遵照执行。
    3.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在专业建设规划、质量报告、培养方案等专业办学文件中有系统和一致的阐述,并具体体现到专业目标内涵中。专业目标定位应为专业师生所知晓。
⚫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和毕业生服务区域中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等相关材料。
    2. 学校近期发展规划、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等相关资料。
    3. 关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论证报告。
    4. 专业建设规划、培养方案、质量年度报告等相关资料中关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阐述。
1.2[ 目标内涵 ]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 5 5  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  内涵解读
    专业培养目标是对专业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体说明,体现专业对于师范生培养理念的系统思考和深入认识。专业培养目标对接目标定位,可以从师德、教学、育人及专业发展等方面,具体分解可形成的知识、技能、情意或素养,凸显专业的特色与生命力,充分体现对于本专业的专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对于专业内在价值的主动追求。培养目标需延伸到毕业要求,得到毕业要求的有效支撑,并能预期反映毕业生毕业后 5 年的发展情况。
⚫  考查要点
    1.专业应通过充分的调研、论证,细化、丰富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形成培养目标,具有相关制度。
    2.培养目标要回答以下基本问题: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中学教师,在师德、教学、育人及专业发展等方面,分别应具有怎样的知识、能力结构,综合素养特点是什么;经过专业培养能够达到什么水平,预期毕业后 5-10 年,在社会和中学教育领域能够具有怎样的发展前景等。
    3.专业的培养目标表述清晰,在专业建设规划、质量报告、培养方案等专业办学文件中有系统和一致的阐述。专业培养目标应为专业师生所知晓。
⚫  佐证材料
    1.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阐述,相关论证材料。
    2.专业培养方案、建设规划、质量年度报告等相关资料中,关于培养目标的阐述。
    3.毕业生追踪调研报告等相关资料。
1.3[ 目标评价] ]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 益相关方参与。
⚫  内涵解读
    目标评价体现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是对培养目标制定过程和质量的有效监控。主要考查专业是否建立了对于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的多方合议机制以及是否定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只有根据政策、环境和时代的变化以及专业本身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内涵,才能保证和不断提升专业办学质量,培养符合国家、地区中学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的中学教师。
⚫  考查要点
    1.专业对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培养目标的合理性有明确的判断标准,应当对于如何评价培养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表述,能给出判断的依据。准确性和合理性的判断应基于政策、现状调研、专业特性、专业未来发展趋势和就业等情况做出,应有数据的支撑。培养目标合理性的评估与修改应当定期开展,并有政府主管部门、大学管理部门、专业师生、中学、毕业生等参与。专业形成了相关的制度。
    2.专业建立了调研、定期评价和修订培养目标的合议机制,能够依照相关制度有效展开评价和修订工作。培养目标修订的参与者具有代表性。
    3.各方参与的机制建设应做到常态化和制度化。大学应当为专业适时地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做出规范,并为培养目标的修订提供条件支持。专业应当对培养目标及相关的理念进行宣传,培养目标的修订应及时告知社会及相关利益主体。
    4.历年培养方案的变化,可以反映专业培养目标的变化过程。对在读生、毕业生、学生家长、中学及教育行政部门等人员的访谈和数据等调研信息,可以反映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培养方案论证会议记录等,可以反映各利益相关者对于培养目标制定的参与程度以及合议机制是否建立。
⚫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目标及相关论证材料。
    2.专业培养目标定期评估制度、修订方案等相关资料。
    3.利益相关方参与专业培养目标评价与修订过程的相关资料。
    4.第三方机构对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目标的评价意见。
二、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部分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产出”的质量要求,是整个认证的核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四方面:一是专业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情况;二是专业毕业要求对国家规定的通用 8 条标准的覆盖情况;三是专业毕业要求的逐条分解与落实情况;四是专业毕业要求的逐条达成情况。包括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 4 个维度,对应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和沟通合作 8个二级指标。
    专业应根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 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
◼  践行师德
2.1[ 师德规范 ]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学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  内涵解读
    师德是教师工作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要求,是引领和指导师范生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的第一素养。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师德素质定位,从立德树人、师德规范、依法执教等多角度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要求中学教育专业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以“职业理解与规范”为重点,系统构建正确对待职业、对待学生、对待工作和自身修养 4 个领域的职业认知和规范养成体系;要立足“知行合一”,创设师德践行环境,创新师德养成路经、形式和方法,注重将师德认识内化为师德认同,转化为师德行为,帮助师范生成长为思想政治信念坚定、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具有立德树人理念、理解依法执教内涵,认同师德规范并能在专业实践中积极践行的新时代好教师。
⚫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中师德规范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中相应指标的覆盖情况,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职业理想为重点,专业对师德规范指标进行合理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可衡量的指标点。
   3.学校师德教育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措施;创新师德教育,构建重综合、重体验、重践行的师德养成教育体系情况。
   4.支撑师德规范养成目标,构建认知、体验与实践一体化模块课程。
   5.注重情景教学、师德典型示范和实践反思等,改进师德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6.师德质量标准及执行情况。以表现性评价为主的师德规范综合考核指标及毕业生养成达标情况。
⚫  佐证材料
   1.培养方案中关于师德规范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含内容制定的过程性档案)。
   2.相关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主题活动方案中对师德规范培养的体现(含目标、内容、方式等)。
   3.对师范生师德规范养成情况考核评价的相关要求(含评价标准、课程质量监测过程性资料)。
   4.师范生师德规范培养实施改进报告。
   5.专业教育实习管理对师德规范的要求细则及校内外指导教师对实习生师德规范表现的评定意见等相关资料。
   6.学生提交入党申请书、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发展情况的相关资料。

7.学生参加各类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情况,涌现的道德典型案例等相关资料。

8.学生遵纪守法情况。

9.毕业生获得校级以上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的情况和典型事迹等相关资料。
2.2[ 教育情怀 ]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  内涵解读
   教育情怀是以情系学生、胸怀育人为标志的教师核心素养,是师范生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心理保障。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师德素养定位,聚焦促进学生成长,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要以引导师范生“做学生成长引路人”为目标,通过参与式课程学习、示范性榜样熏陶、反思性案例分析、主题性教育活动、行动性实践体验、激励性成长评价等养成途径和形式,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在于创造条件促进学生自主和全面发展,加强自身修养,丰富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端正奋发的态度和持续努力的行为。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职业角色预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权利及个体差异,对学生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对工作耐心
和细心,乐于为学生成长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中教育情怀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中相应指标的覆盖情况,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以成为
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职业理想,以专业认同和体验形成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为重点,专业对教育情怀指标进行合理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可衡量的指标点。
    3.将教育情怀养成有机纳入重综合、重体验、重践行的师德养成教育体系。
    4.支撑教育情怀养成目标,探索构建职业理想与专业认同、师德情感陶冶与人文科学修养、教育实践与爱生体验相结合的模块课程。

 5.注重采取适应教育情怀养成特点的多样化途径和方式。

 6.将教育情怀养成要求纳入师德质量标准。综合考核毕业生教育情怀养成达标情况。
⚫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落实职业认知、综合素养和行为规范教育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2.公共课程中人文社科类课程开设情况及课程教学大纲。
    3.落实教育情怀的参与式课程学习、示范性榜样熏陶、反思性案例分析、主题性校园活动、行动性实践体验、激励性成长评价等相关过程性材料。
    4.专业开展职业理想和专业信念教育等方面情况的档案资料。
    5.毕业生职业行为与素养发展测评标准、实施办法及数据分析等档案资料。
    6.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情况。
    7.专业毕业生获得校级以上荣誉称号、竞赛获奖的情况和典型事迹等相关资料。
    8.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情况。
◼  学会教学
2.3[ 学科素养]
    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 。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  内涵解读
   
学科素养是从事中学教学工作的基础素养,是师范生形成教学能力的前提条件。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学科知识定位,就掌握学科知识内涵和内外部联系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要以“系统扎实掌握学科知识”为目标,系统创新学科课程教学,突出学生中心,改变单一讲授教学陈规,引导师范生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创设深度学习情境,积极推进问题解决学习、项目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帮助师范生形成科学的学科观,能够立足学科思想和方法,深入把握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历史和前沿,系统扎实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注重拓宽专业视野,了解学科与其他学科的逻辑关联,理解学科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价值;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学习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学科教学内容问题,提高学科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中学科素养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中相应指标的覆盖情况,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以系统扎实掌握学科知识为基础,以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学习科学知识解决教学问题为重点,对指标进行合理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可考核的指标点。
    3.以能力为重为导向,多方论证和整体设计学科知识学习与学科教学能力相融通的培养体系。
    4.支撑学科素养培育,构建学科基础与学科、学科与相关学科、学科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模块课程。
    5.改革学科课程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推进自主、合作、探究为标志的研究型教学。
    6.建立学科教学质量标准,综合考核毕业生学科素养达成情况。
⚫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师范生学科素养结构分析。
    2.课程与支撑各领域教育相关课程设置及开出情况,相关课程教学大纲。
    3.相关课程对学习科学知识的考核评价要求,以及体现课程质量监测的过程性资料。
    4.毕业生学科知识发展测评标准、实施办法及数据分析等相关资料。
    5.学生课程考核成绩,参与学科竞赛情况等。
    6.学生作业包括过程性作业和结果性作业,如读书笔记、实验报告、习题、调研报告或小论文等。
2.4[ 教学能力 ]
    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  内涵解读
    教学能力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关键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教学能力定位,从教学能力的知识基础和技能要素两个方面,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应以“具备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为目标,立足全程化综合化培养,系统构建教学知识学习与教学技能训练互动、教学实践体验与问题解决研究融通的教学能力培养系统,突出做中学,注重问题教学、案例分析和情境体验,强化表现性价,帮助师范生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一般规律和学科认知特点,准确理解学科课程标准内涵和要点,初步掌握重难点教学策略、结构化学习指导和学科思维方式培养等学科教学知识,具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业评价、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教学基本技能;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课标,分析教材,把握学情,独立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形成一定的教学经验,并能针对教学难点问题,进行实证化的行动研究,形成研究成果。
⚫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中教学能力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中相应指标的覆盖情况;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中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以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研能力为聚焦点,专业对教学能力指标合理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和可衡量的指标点。
    3.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相关领域要求,以规范化的教学实践课程与教研实践课程,整合中学教学与教研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课程,构建支撑指标点的模块课程,及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4.应用摸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体验、案例分析、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等,改进教学方法与转变学习方式。
    5.教学能力与教研能力培养质量标准及执行情况。相关课程与教学实践考核、毕业论文与教研实践评价能够有效证明毕业生教学能力的达成情况。
⚫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生教学能力结构分析。
    2.支撑师范教学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及教学环节设置情况,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资料。
    3.相关课程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考核评价要求,以及体现课程质量监测的过程性资料。
    4.毕业生教学能力发展测评标准、实施办法及数据分析等相关资料。

5.学生课程考核成绩,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师范生学科竞赛的参与率和获奖情况(获等级奖或名次奖的前八名)。

上一条:师范专业认证的关键点解读 下一条: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试行)

关闭